過去在苗栗縣議會中,議員跟官員使用客語質詢、對答,是很常見的事情,雖然勉勉強強聽得懂一些,但我經常是那個需要通譯協助,才能完整理解的人。
而在2019年5月28日,客委會正式於苗栗縣議會辦理客華語口譯服務,苗栗縣議會成為全國第一個問政「通行客語」的議會,這是一個積極落實客家基本法的里程碑,象徵過去退到家戶當中的客家話,又重新返回公共領域。
2018年1月所通過的客家基本法中,明定客家人口達二分之一以上者,應以客語為主要通行語,苗栗縣客家人口約佔65%,即符合此標準。同年底,客委會發布「客語為通行語實施辦法」,明定人民以客語作為接近使用公共服務之權利,應予保障。並規定客語為通行語地區應保障居民參與政府機關(構)行政、立法及司法程序時,得使用當地通行之客語。
議會第一次使用通譯設備時,通譯老師就坐在我位子的後方,當時每個人都有發一組設備,當發言的人使用客語時,通譯老師會以即時、精準的同步翻譯,讓對話的落差消弭,也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差。
我來到苗栗之後,很努力的在學習客語,從一開始只會簡單的打招呼、自我介紹,到逐漸能聽懂,並努力去考初級認證,去年總質詢時也嘗試用了一小段客語質詢,就是希望能更貼合在地。
語言不只作為溝通的一種工具,語言更是文化的載體,影響著人們的思考與行為決策。
從用詞的差異,到文句的組成,都可發現用客語思考的邏輯和用華語會截然不同,因此要保存、推廣客家文化,讓過去退縮到私領域中的客語,以正式的形式回到公共領域,是相當重要的事。
同理,國家語言發展法中,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都是一樣,要推廣即保存各族群的文化,讓其語言能平等且友善地在公領域使用,是需要被重視的。
當華語不再是公共領域理所當然的唯一選擇,我們便往著理想中的多元文化更靠進了一步。
未來若有官員希望用客語來回答我的質詢,我很樂意透過通譯老師的協助,來進行問答(更希望我是自己能完全聽懂),同理,我完全支持 3Qi.tw 陳柏惟 委員透過立院正式申請通譯以台語進行質詢的權益,或許因認知不同產生了些誤會,但委員後續也和部長通電充分溝通,雙方互相理解,未來會持續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為台灣努力,這才是更重要的事。